【评论】当年,所在企业的老总,使用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在海南投资地产,建了个三层楼,几十年来,一直派有职工前去值守。当时刚参加工作,还有炒原始股,好像叫什么大千股份,有钱的职工许多都参与了,几年后拿回了本金。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低估低谷才是投资的最好时机,要想取得与别人不一样的业绩,要想业绩卓著,你的操作也应该与众不同。这次错过发地产的暴涨,就是因为太过犹豫了,从2015年年初开始一直在看二手房,但是因为对选择的房子不是十分满意,退了部分定金,再没有心思看房了,错过了这轮上涨,不急,下次低潮咱再去。不过是投资,不是自住,自住什么时候都值得买。
90年代的海南发地产泡沫
2010-07-05 15:23
周生是某省驻海南办事处领导。曾经为单位在海南炒卖房地产和地皮。尽管幸运地全身而退,周生还是对当年的惊心动魄和集体荒谬刻骨铭心。如今从事经济研究的周生,也经常和学生谈起海南当年的疯狂。但由于当年炒房属于职务行为,故不便公开身份。
口述实录:
我是1992年到的海南,作为我们省驻海南办事处工作人员。那时候,海南房地产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家都像疯了一样。
除了炒房地产,海南还在热炒内部股。社会上买内部股,根本不问这是个什么公司的股票,都是用真金白银去买。到最后,全部变成了废纸。
房地产也是一样。这让我们很困惑。那时候拿到银行的钱太容易。眼见着有人打电话给银行要2000万,银行自己就来你的办公室,帮你办好贷款的手续。2000万到手后,买下当时很有名的汇宇金城的一栋楼。过段时间,2600万给卖出去,600万到手了。
但是很多朋友劝我们不要进入房地产。说这是一哄而上,没有理性的,毕竟我们是读书人,是要相信理性的。
那时候我们最大的困惑是,始终不知道这些房子的消费者在哪里?毕竟房子是盖给人住的。况且房子是不动产,带不走。我当时就曾经幻想过,要是能有个大直升飞机,把海口的房子给吊走,吊到大陆的其他城市该多好。但这是不可能的。
海南地产最热的那几年,似乎所有的经济法则,在海南都不灵了。
1992年我们到海南的时候,来海南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当时从体制内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继续呆下去的,又没赶上深圳开发那一拨的,都去了海南。来的人有受过处分的,离婚的,带着各种目的。
海南的房地产最初开始炒作,是因为来海南的人太多了,好多人没房子住。确实有需求,也不是凭空炒作起来的。
1992年,我租了海口中盐公寓,120平米的房子,租金高达2000元,是个很吓人的数字。于是大家拼命建房子。
海南的工业一直很薄弱。那时候苏州和海南争夺现在的苏州工业园,没有成功。曾经有台湾商人来海南考察,说了一段话:大量外来人口,带着大笔钱汇集到这里,又没有好的工业项目可以投资,投资环境也不好,只能进入房地产。不幸的是,台湾人的话就说中了。
我们办事处需要搞一些项目,用项目养办事处。我们首先搞的是复合肥的项目,还聘请了一个湖南的工程师。因为海南红土地需要复合肥。
我们看准了这个项目的潜力,于是在屯昌买了30亩地,才2万元一亩。那时候,项目签了,厂址定了,图纸画好了,最终还是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和许多其他人放弃在海南投资实业的原因是一样的: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没有经营能力,深知管理的难度和经营的风险之大。像这样的长线投资项目,拼的是精益求精的管理,是最难的,也是好多人不愿意干的。
我们最后也是被短线投资给拉过去了,就是炒房子,抄地皮。
我记得海南炒房子的高潮是一波一波的。1992年,海南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在这之间和之后,是个炒房子的高峰期。到了7、8月份,开始流行炒地不炒房。那时候,房价已经相当高了,炒不上去了。但地价还很低,于是开始炒地皮。
到了1993年春节之后,各家银行开完会,定完计划,就开始放钱了。这时候,大笔大笔的钱从银行出来,又一轮炒房子的高潮开始了。
好多高干子弟去海南要地。再加上中字头的大型企业,包括中远集团、中粮集团、核工业总公司,再加上中央各部委,组成了中央军。全国各地知名企业组成了湘军、川军、粤军,各路诸侯混战海南。整个房地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这其中,只有粤军是比较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
钱太好挣了,大家都说,投资回报率100%,根本就看不上。那时候有个松雷大厦,炒卖了17手,最后楼竟然还没完工。之前16手炒家,钱也一直没到位。到最后崩盘的时候,最后一家将之前的16家全部告上法庭,前16家每家凑些钱,才勉强把楼给完工了。
现在一些著名的号称当年在海南搞房地产的大腕,其实当年是通过信托投资公司,来圈钱的,并没有真正在海南从事房地产行业。
那时候我们办事处炒房地产的钱,也都是银行的贷款。自己不盖,就是买卖别人盖的楼盘,纯炒作。也确实挣了一些钱,但最后又都套在了房、地上。
1993年6月份,朱镕基开始“约法三章”,要求拆借银行的钱限期收回。这下子大家的钱全都断了。
那时候,我在三亚弄了30亩地,准备搞个度假村。这时候朱镕基的政策下来了,我一看不行,后续资金肯定是没有了,赶紧撤。
我连土地带公司带项目,整个转手出去了。
我算是跑得快的,那是因为自己心里始终有疑问,有顾虑。所以一看到朱镕基的政策出台,我就想,锣声响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但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
我把项目转给下一家,但下一家也没钱。不过建筑公司愿意垫资建。后来我的下家跑到上海开发别的项目去了,建筑公司追债追到了上海。而建筑公司的钱,又是农民的。农民追着建筑公司要钱。
建筑公司的工头追债追了整整十年,最后上吊自杀了。
但有些项目也套了进去。我1993年以5000元每平米的价格,买了3套房子,2005年拍卖的时候,才卖900块一平方。
不过价格不是瞬间崩塌的,是缓慢地跌。我的这3套房子,2年后跌倒4000多,再过一年跌倒2000多,再过一两年,跌到1000多。
比我们惨的人多得是。有人投资1000万搞的海滨度假村,10年后拍卖才300万。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但没增值,还跌的一塌糊涂。
前面说到的汇宇金城的老板,先偷偷跑到加拿大去了,后来他老婆也跑了。
那时候在海南名气很大的所谓前三十强,后来全都烟消云散了。他们去外地开发房产,反而不适应,他们只适合投机性的短期炒作,不适应真正正常环境下的经营。
我们办事处最后把一些房地产抵债了,欠的债由不良资产公司进行了清偿。最后政府对我们也进行了审计。
朱镕基的政策斩断了资金链后,烂尾楼最终不得不从银行剥离给了不良资产公司。这之后的10年,人走楼空的海南只留下两种人:追债的和打官司的。
当所有债权官司打完也执行不了后,4大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公司不得不上岛了,平均的资产偿债率仅有6%。
看到满城矗立的烂尾楼,全成了拾荒人的栖身处,我纳闷地问朋友:“前两年开奔驰、提“砖头”(手机)、领小姐的那些个主儿,怎么全没了?”朋友说,多数又回内地股市、楼市忽悠去了,留在海南的也有,就是街上那些踩单车的。
2005年之后,海南开始清理烂尾楼。许多烂尾楼其实当年就是劣质工程。现在海南有好多便宜的住宅你会发现很奇怪,比如户型很小,是个长的单间,走廊很宽,都是当年的酒店、写字楼改的住宅。
有人说现在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当年海南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共性更多,都是缺乏需求。所谓的需求,是要有支付能力的才叫需求,否则不能算需求。从现在的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房价比来看,需求显然是不足的。
另外,当年在海南炒房地产的,都是单位、国有大企业,很少有私人进入炒的。而现在是无数的个人在其中。一旦出问题,后果更严重。
当年大家都是借银行的钱来炒,现在同样是借银行的钱。对私人来说,很难保证20-30年之间,收入始终保持稳定,并且不会失业。但你要还银行的钱,那是相当的稳定,可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本文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