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战操作篇(评:牛市入市的人多失手,熊市入市的人多成功.)
(摘译自Seth 2009年5月的一次讲话内容)
正如第一课印象总是很深,基金经理性格与其入市时环境有很大关系,Seth 回忆自己入行赶上1982 年股市,当时利率很高,股市已经低迷了18年(华尔街那时并不是商学院毕业生的首选)。那么今年入行的基金经理难免会受到悲观笼罩下的市场氛围的影响,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价可以很“便宜”。入市适逢牛市和熊市,对基金经理投资性格(悲观/乐观)多少会有些影响。Seth 认为自己随后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基金学到的内容,可能比在商学院的内容都有用。
价值投资在今天动荡的市场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们在关注回报之前应该首先关注风险。因为风险帮助投资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损失,而损失对人们心灵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其他因素。这样一种恐惧心理一旦蔓延,会造成投资者思维会出现“短路”,特别当你的组合已经跌去40%时。
价值投资的先驱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从小规模基金起家,按照价值投资理论,找到被错误定价(mispriced)的品种,然后从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其实Graham 强调的清算价值测试法(股价如果低于每股净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买了,因为这就相当于股价已经低于了清算价格。你不需要真正的去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这家公司破产,你都不会遭受损失,足见这已经成为很好的投资标的)不仅在Graham 的20,30 年代适用,经历这一轮大跌后,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品种。
当然我们不应该去盲目相信冷冰冰的数据和公式,完全可以通过详尽的调研,会发现有些看似已经很“便宜”的品种其实已经不便宜了。比如你看到库存和应收帐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临着环保等方面的诉讼和赔偿等等。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不仅遵循价值投资,同时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详尽的实地调研。
我们投资思路的三大支柱
1、首先关注风险,然后才是回报。风险不等同于BETA,BETA 值是学术问题,对投资没有意义,市场波动也不意味着其他,有时反而意味着投资机会。我们与华尔街投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风险的关注使价值投资方法考虑在不同情景下的损失,这样得到的是一个股价区间,而华尔街的投资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一个价位,很自然算出来的是回报。
2、追求绝对收益,不去理会相对表现,找到自己的优势,将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在基金界的“悲哀”是过于关注相对表现,大家只盯着指数,盯着同行,只要损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对相对表现得过度关注,使得机构既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过于“冒尖”,于是中庸成为最佳策略。但富豪阶层的客户,关注的应该是绝对收益。
3、我们只推崇自下而上。因为自上而下的难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准宏观经济的节奏。而且即便宏观经济预测准确,落实到行业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们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手中的每一个品种做各种情况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压力测试”。
这么多年我们基金成功运作的经验都有哪些?
首先产品设计时加入更大灵活性(本人注:即使都看到某一个投资机会,选择何种投资工具也是千差万别,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同是抄底美国金融股,中投买的是黑石的普通股,巴菲特买了高盛的优先股;同是看空美国的汽车股,保尔森买的是德尔福的债券并转换成普通股重新上市,seth相中的是福特信用债)。如果仅可以投资房地产股,就不如同时可以投资REIT,地产公司可转债等等。武器越多,胜算越大。其次,我们的基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长期资金的注入(本人注:我认为最好的筹资方式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免受赎回之苦,seth对客户选择的恪守值得借鉴。偶有朋友看得起,邀请合作,都婉言拒绝,一是自己投资体系不成熟,更重要的是没有“志同道合”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只有富豪阶层和机构客户,没有funds of funds,主权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等)。这样基金经理在做决策时,不必为是否造成赎回担心,这是保证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试想,就算基金经理给自己定下的投资时限为三年,但是却面临6 个月内的赎回压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在选定客户类型时,要想好)。第三大优势是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保证我们是他们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客户,这样比如他们有大宗交易,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而不是在几十个客户以后。而且这些合作伙伴一定也是认同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这样可以保证交易过程高效,成功率高。
关于团队建设
我们很强调institutional memory(团队或者机构共同的记忆),团队的主要成员共事已多年,但是也会有新人加入,这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DNA,如果新成员对某项制度有异议,我们不会告诉他们说,“一直以来就是这个传统”,我们会说“这是我们实践得出的最好的办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议,也欢迎你提出来。”另外与对手有所不同,我们并不是预先在基金经理之间分配固定的投资份额,而是采取灵活分配的方式,以达到资源的最好配置。每隔三周或者四周,所有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开会,大家互相挑战对方的观点。薪酬方面,除了根据个人的表现,我们强调大家荣辱与共。
我们最擅长的投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挖掘被市场错误定价的品种。
造成任何证券产品大幅折价通常有几个原因,持有者被迫卖出,而很少人接盘,造成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暴跌。而被迫卖出的原因可能由于公司信贷评级被降低(基金章程规定不能投资评级低于某个级别的品种),可能由于指数成份股调整,指数型基金只好卖出等等(本人注:还有相当多的因素导致股票被超卖,反而来,公司大股东或管理层也会为不合理的超卖纠错,如增持和回购)。
当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不明就里地卖出,对于我们来讲,这属于“白送”(当然这样的机会很少)但这也告诉我们要知道是从谁的手里接的货,如果是比我们高明的投资者卖出,我们就要三思了。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另外一种造成股价大幅折价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剥离子公司,可能是业务调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丑”(子公司债台高筑?管理层糟糕?ROE 低?)。总之在这些事件发生时,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背后的原因,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对母公司(解脱)或者子公司(重生),甚至两者同时的机会,股价当天的反应未必说明问题,因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卖出(特别是基金投资者,由于公司模型变化,通常会选择出局,这就造成了前面我们分析的一幕,即供需严重失衡)。但是随着长期效果的显现,这往往价值投资者最好的机会。
比如我们现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原来的公司由于很多科研投入,所以业绩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单靠新药的版税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报。后来公司分离,母公司帐上保留大量现金,专门负责新药研制,业绩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版税,子公司虽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药公司,但有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它的风险很小(本人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Joel Greenblatt 的You Can Be aStock Market Genius,中译本叫《股市天才》,里面有相当多精彩的spinoff的案例)。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认为当前股市价格的暴跌,并不是投资者经过谨慎分析对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结论,而是由于市场抛压过大,而接盘的资金太少,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的结果。其次,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市场上各种的催化剂事件,这就是我们投资的最好机会。我们的基金08 年初现金比例为35%,并不是因为自上而下看得准,而是按照我们的安全边际确实找不到投资品种,目前我们的现金比例为20%,为了买入新品种,我们在不断地卖出,因为现在市场上依然存在不少dead instruments(已经失效的投资工具,或者会致我们于不利境地的投资工具),手里掌握现金主动性会比较高。我们并不认同现在是世界末日的观点,我们依然在很活跃的进行交易。投机者被市场淘汰,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者会逐渐减少。我们没有宏观经济确定的观点,但是每一笔交易我们会做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选择那些即使经济严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资(本人注:常有朋友质疑我不关注宏观,我的确不太懂宏观,也无法预测,俗话就是说,宏观不是我的能力圈,但是我不知道seth这话的意思,是把握不准宏观,还是宏观在其体系中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