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事件样本:机构改变公司治理生态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觉得基金投资者就是一个股东,每个股东都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不觉得这件事情很惊动人。”12月22日,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本报记者表示。【评:可是上千家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小股东们做到了呢?竟然只有格力做到。】
董明珠所提及事情,是指今年5月份公司股东大会上机构投资者所起的作用。
2012年5月26日,格力电器宣布2011年年度股东大会关于董事会换届选举的结果——由境外合格投资机构耶鲁大学基金会与鹏华基金联合推选的董事冯继勇,以113.66%的高得票率(注:因采取累计投票制故可超出100%),顺利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
而大股东珠海市国资委推荐的董事候选人,已经任命为珠海格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的董事候选人周少强,以36.6%的得票率,落选格力电器董事会董事。
“在原董事长朱江洪退休的前提下,对于公司而言这几乎是最好的结果。这是一个有开创意义的事件。A股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第一次真正利用自己手中的筹码去改变了上市公司的重要决议,让人看到了希望。”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
此前,作为“空降兵”的周少强虽然缺乏空调行业管理经验,但因为有大股东珠海市国资委护航,市场更为普遍的预期是,周少强将会顺利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
但大股东近年来所持有股份的大幅度稀释,为这一逆转提供了可能性。【评:可以解释12月份,二股东减持的理由应该成立。丢掉董事人选,不能再丢掉大股东位置。国资委动用了行政权力】
2006年3月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4月格力集团向河北京海担保投资公司转让10%的公司股权,2006-2009年集团以部分股权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2009年集团减持公司股份1.02%,2007年以及2012年完成的两次公开增发——经历了这些,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已经从十多年前上市时的60%下降到目前的18.22%。
而机构投资者的主动争取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确实比较积极,足够坚持。”一位接近格力电器的人士称。【评:机构投资者比国资委还看好格力。而国资委在干啥呢?不看好格力,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些猪头猪脑的当官的,经常在拖格力的后腿。坚持住持有格力,每次下跌都是加仓良机。】
这有一定的“传统”。2005年9月,在格力集团、格力电器“父子之争”几乎让朱江洪必然离开的时刻,珠海国资委组织了一个班子拜访流通股股东,不少基金公司等机构明确提出希望朱江洪留任,并改变了朱江洪的命运。
“本次股东大会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已经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目前,公司既无国有企业刻板的特点也无民营企业的冒进的风格,其治理结构在国内企业中当属优异。”中金公司2012年5月底表示。
前述分析师则认为,这算是QFII带进来的经验,而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亟需这样的改变。
事实上,监管层对“格力事件”颇为认同。
2012年6月7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首届基金业年会暨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的讲话中称,“格力电器股东会上,一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耶鲁大学)和鹏华基金推选的董事获任,市场对改善这家企业的公司治理颇有期待。随着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参与到公司治理,必将深刻影响上市公司的决策机制。”
深圳证监局则认为,“格力事件”表明公募基金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并能在治理中发挥作用。
一位接近深交所的人士告诉记者,格力事件让监管层看到了公司治理中更多的可能性。
12月22日,董明珠对记者强调,现在证监会很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规范,这个事情其实很正常。“时代是进步的,总有人要第一个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