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之4
第二个要点是,保持不囿于眼前表象的姿态。系统动力学中有“原因不一定在时间或者空间上与结果接近”的思考方法。这在探寻支点时需要时刻铭记于心。
当企业很久没有革新时,你也许会认为扩充公司的研发部门就可以很快看到成果。但这只是基于“现在、这里”的想法。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景,以新的事物替代旧有的事物都是相当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会遭到惧怕新事物的原有组织的抵触,使新的萌芽被扼杀,从而让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这种情况下,脱离公司的大部队,以小团队的形式专注于技术革新也许更接近正确的解决方案。这可以说是“之后、别处”的想法。边缘地带孕育的革新也可能在将来拯救公司,甚至拯救集团。这个想法正体现了上文所述的“原因不一定在时间或者空间上与结果接近”。不过这并不是我原创的,而是哈佛大学的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的理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销售额下降”→“努力提升销售额”的思维就属于因果倒置,因为“销售额下降”可能不是销售而是人事的问题,也可能与现任领导无关,而是上任领导遗留下来的问题。
思考时要时刻保持警惕,记住问题与其解答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并非一定彼此相邻。
第三个要点是扩展现在的“思考范围”,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考虑到了所有可能有影响的因素。
换言之,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努力把思考范围扩展到一切有可能对问题造成影响的边边角角。“思考涉及的范围”=“影响存在的范围”,这两者范围一致是最理想的。
否则,自己完全没考虑过的要素也可能对问题造成很大影响,此时唯有窘迫地申辩:“那是预想之外的……”
思考范围的扩展不仅意味着能想到的对策增多,还大大增加了发现解决方案的机会。
第四个要点是暂时放下眼前的问题,提升视角。必须解决的问题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难免有所混淆。
这里有个经典的例子。很多人为高考冲刺学习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成了为解决难题而努力,这恐怕不是原本的目的吧。真正的目的应该是适应高考这一规则,成功考上理想的大学。
原则上讲,综合成绩取得好分数就可以了,不纠结于难题也没关系。对基础问题认真作答,扎扎实实地取得分数也是不错的策略。或者面对难题直接牢记解答方式,不耗费大量时间强求自己独立解答。也可以在仔细思考各个考试科目后舍弃一些科目,有重点地抓住强项科目,提高总的分数。如果无论如何都想进入理想大学,也可以选择增加学习时间这一宝贵的资源,花一年时间复读充实自己。上述这些方法都是脱离眼下“解决难题”这一问题,提升视角,重新审视原来的考试模型后得出的。
通常来讲,商界亦是如此,如果被眼前的问题占用太多注意力,就很难摸索出问题的整体脉络,从而造成视野狭窄且偏离重点。如果问题本身的设定就有问题,又谈何解决呢?所谓提升视角,其实是把视野狭小化的风险降低,进而把思路扳回正轨,正确地设定问题,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
最后的要点与上述几点很不一样,与发现支点没有直接关联,但却是很有用的观点。这就是“想想可以怎样思考一种事物”,即首先思考的应该是思考顺序和判断标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思考过不少问题,但是往往判断轴都不明确。我们很少思考解决什么、什么是与最终的问题解决相关的,以及只要明确什么就可以做出最后的判断。
比如进军新的行业时,我们会想要了解市场规模、具体目标客户,当然还要了解自己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的区别。
但是面对类似“市场达到多大规模才计划进入”“自己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时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出乎意料地难以回答。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对于意见决定及问题解决的准备不足,也就是没有充分思考过关键究竟是什么。
如果陷入这种状况,无论怎样思索都难以得到最终的输出。而对思考顺序及判断标准进行思考,就可以更接近问题的答案,对寻找对策也大有助益。
从实践中得到的反馈可以提高思考精确度反复进行步骤①至步骤③
通过深度思考寻找治本疗法并不是轻巧快速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缜密的思考以及对模型与动力机制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数次反复步骤①至步骤③,对思考进行锤炼,因此对理性的忍耐力有很高的要求。
事物构成复杂、难以摸清头绪时难免会让人产生坏情绪,能够忍受并继续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可怕的是总担忧自己能否真的理解掌握,从而被内心的不安击败,最终导致思考停止。
从实践中得到的反馈可以提高思考精确度反复进行步骤①至步骤③
通过深度思考寻找治本疗法并不是轻巧快速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缜密的思考以及对模型与动力机制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数次反复步骤①至步骤③,对思考进行锤炼,因此对理性的忍耐力有很高的要求。
事物构成复杂、难以摸清头绪时难免会让人产生坏情绪,能够忍受并继续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可怕的是总担忧自己能否真的理解掌握,从而被内心的不安击败,最终导致思考停止。
人类唯一的成长机会就是从失败或成功的经历中学习。可以说反馈就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