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 作者:【日】平井孝志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之1
系统动力学是 MIT 的明星课程之一,有着极具特色的立场——即不囿于表面现象及细枝末节,发掘事物背后隐藏的模型及动力机制。
如果头脑能够意识到走路一小时才能减去一块蛋糕(400 卡路里,相当于 50 克脂肪)的热量,也许就会觉得可怕而吃不下了。希望大家想到的是这样具体的答案。
人类其实是意志很薄弱的动物,比起通过改变意志去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更容易改变意志。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去捕捉本质的综合学科
本质”=“模型”ד动力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是以长远目光观察模型产生的现象,以及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动向,即会出现怎样的模式。假设有这样一个模型,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 1 小时,偏差值① 就能提高 1 分。那么顺着这个简单的模型,学习时间延长 2 小时,偏差值就能提高 2 分。
那么学习 10 小时会怎样呢?可能偏差值会暂时得到提升,但绝不会长久,反而很可能造成厌学、挫败感,致使偏差值下降。像这样通过较长的时间轴观察模型产生的结果及动向就是所谓的动力机制。
在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引发现象的模型和动力机制。作为这个模型及动力机制的结果,现象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一揭示“人类危机”的研究报告,自此开启了系统动力学的新纪元。这份报告指出,持续增长的人口、枯竭的自然资源、被破坏的环境终有一天会导致地球毁灭,并将人类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地球持续生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
《增长的极限》一文的主要观点“由增长到平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彼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谁都认为未来一片光明。而这个观点在 40 年前就看清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这一本质,成功预见了现今面临的问题,至今仍未过时。
系统动力学就这样通过在计算机中制作“世界模型”,来解读人类社会的“模型”与“动力机制”,成功得出了本质性的答案。
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系统动力学亦具有创新性。以往的科学方法论注重的是要素还原主义,而系统动力学则是基于俯瞰全局的角度,并未进行分解,这与此前所有的科学方法论都是背道而驰的。
要素还原主义的基本方针是将复杂的事物逐一分解,找出构成要素并分别理解,以此理解整体。这是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如在物理世界里,将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分解成原子核与电子,最终分解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基本粒子,再借此窥探宇宙全体。这种方法确实效力惊人,但也有一些问题。
拿苹果来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是什么呢?一个苹果的重量约为 300g,热量是 150kcal,糖分是 40g,主要成分是水,约占 85%,碳水化合物约占 15%,蛋白质占 0.2%……依还原主义的方法就是这样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苹果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分解之后,本质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苹果了。分解成一个个构成要素后,苹果作为植物或者水果的本质便消失了。要想真正了解苹果这个事物,不应该局限于分解,以苹果之所以是苹果的角度看待才是最重要的。
商界同样适用。从人才技术、组织结构、指令体系、审批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去了解一个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行。但有时即使这样也仍有未解之处。比如针对丰田汽车为什么可以改进到那种程度这样的问题,如果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分解,思路就会受到限制。以组织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动力机制为着力点,从全局思考的角度才是重要的。
系统动力学注重的正是这一点。
本书介绍的深度思考法分为如下 4 个步骤。
步骤① 建立模型
步骤② 解读动力机制
步骤③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步骤④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