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分析从0到1/摸鱼小组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0
3.2.6 固定资产
定义
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对于大部分重资产的行业来说,固定资产这个科目具备较大的腾挪空间,一家公司如果有巨大的隐蔽资产,往往也是将其藏在固定资产这个科目里。
科目详解
为什么说固定资产这个科目具备较大的腾挪空间呢?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值:一方面,随着在建工程的增加,一部分在建工程最终会转化为固定资产;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本身又需要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折旧,计入当期损益。一加一减,两边都有比较大的腾挪空间。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都有使用寿命,企业每年要根据会计政策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所以折旧就是在资产预计的使用寿命内,根据事先确定的计提方法,在使用寿命内对企业可以消耗的价值部分进行分摊。其中,企业可以消耗的价值部分,就是固定资产原值与残值的差额。以钢铁企业的生产线为例,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个具体的折旧年限,假定为10年,价值10亿元的生产线,如果残值是1亿元,那么在这10年中需要计提的折旧总共是9亿元,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每年计提的折旧就是9 000万元,这9 000万元的折旧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花掉的钱。这笔钱其实在上市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时已经花掉了,日后的折旧其实对上市公司的净现金流量并没有实际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的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投资也给公司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上市公司既可能夸大自身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也可能低估固定资产,使其远远低于市价。小组对固定资产这个科目还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固定资产要想变现,实在是太难了。还是以钢铁企业的生产线为例,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只有作为整体才有意义,才有经济价值,把任何一个部分单独拿出来卖,其实都是废铜烂铁,缺失其中一个环节可能就会使整个流程的经济价值归零。所以固定资产的投资实际上非常考验上市公司的眼光,很容易有去无回。如果投入的经济效益不如预期,则上市公司的真金白银是很难重新变成现金的,在市场竞争中公司就容易遭到淘汰。我们关注的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大户,如石油、石化行业里的公司,经常会在其固定资产上加一些技术改造,不断地对其进行升级。比如,上海石化就经历了漫长的固定资产改造以及非常激进的折旧计提,报表上的生产经营资产实际上是被低估的。
钢铁企业的折旧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点。因为折旧政策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情况进行调整,这就给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空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大部分钢铁企业因竞争过于激烈而经营惨淡、业绩巨亏。为了减轻亏损的影响,不戴上ST的帽子,很多企业就延长折旧年限,以减少对当期利润的冲击。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通过折旧金额和固定资产的比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折旧情况。一般情况下,折旧金额和固定资产的比值应该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历史折旧率。历史折旧率变低的企业可以理解为利润虚高,少提了折旧;历史折旧率变高的企业可以理解为比较激进地计提了折旧,隐藏了一部分利润。
小组曾经对全市场的历史折旧率进行了统计,很明显地发现ST公司和亏损边缘经营不善的公司历史折旧率出现过大幅下降。出乎小组的意料,很多创业板公司实际上也在历史折旧率上做了文章,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有市值不小的创业板公司出现了历史折旧率大幅下降的情况。想想也是,创业板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不少,改变折旧政策就能对利润有比较大的改观,上市公司自然是有很大的动力进行操作的。而且创业板公司的估值又比较高,折旧省出来1 000万元的利润,30倍的市盈率在市场上就是3亿元的市值。二级市场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看报表,就很容易为这份资产赋予一个不合理的价格,买入实际上被高估了的股票。
还有一个分析思路,就是从固定资产的角度出发,去看固定资产增长的幅度和折旧金额增长的幅度的相关变化。如果固定资产增长了50%—100%,而折旧金额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公司就需要特别警惕了。还有一类更恶劣的上市公司,在固定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折旧金额却在下降,这些都是在折旧科目上所做的手脚。这种不正常的处理,一定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尽管现在国内会计方面的监管政策还比较宽松,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不严谨,监管机构也缺少人力、物力及时对财务报表风险做出提醒,但是这些年爆雷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有迹可循,折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通过对固定资产和折旧的分析,我们虽然不能清楚地得出上市公司是否做了假,但是我们一定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是否虚增了自己的利润。尽管这种虚增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腾挪出来的,但它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利益是相违背的,并不是通过生产经营获得的真金白银,这种盈利质量是非常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