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经济与投资
有一套研究中国战争历史的书,叫《中国历代战争史》,写得非常好,窃以为远超同类书籍。为什么呢?因为这套书在历次战争的描述之外,把战争前几十年的历史发展、社会和政权演变,战争后的历史变动,讲得非常清楚,篇幅常常是描述战争本身的三四倍。这样,读者对每一次战争的理解,就会十分深入。
研究经济与投资,其实也是一样。很多人喜欢就经济数据而说经济、就投资而说投资,窃以为,这都犯了视野太窄的错误(我也是一样,在英国读经济学位的时候,纯粹属于就经济数据而研究经济)。后来,有幸读了李光耀先生的许多书,这位新加坡国父从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侃侃而谈,最后再引申到政治、经济与商业,真让人茅塞顿开,胜于就经济数据而研究经济、就投资材料而研究投资百倍。
举例来说,为什么日本在1989年以后一蹶不振、美国在2008年以后迅速复苏?日本社会不接受移民、创造力相对较差,而美国社会则包容性、创造性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凭空而来的吗?日本是一个封闭、以节约型经济为传统的岛国,而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殖民土地上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各自的传统和性格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在新加坡应该以发展制造业还是企业服务业为主导的问题上,李光耀先生尖锐地指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深圳一样吗?当然不一样。香港和深圳背后是13亿中国人组成的社会和市场,它们有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劳动力供应后盾,而新加坡有什么呢?隔壁的国家屡屡向新加坡关闭自己的市场。而新加坡和芬兰、瑞典也不一样,后者有一体化的欧洲作为其市场,新加坡却没有。而且,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北欧国家却多由单一民族组成。因此,新加坡的发展思路必然不同于后者。同样的,人口大国和人口小国,在产业的选择上也必然完全不同。中国可以发展自己的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只有几百万人的新加坡却无法承受如此的产业规模。
李光耀先生这种从大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世界格局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视野,可以运用在非常多的例子上。举例来说,最近几年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不振,但是东北究竟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发达的商业氛围呢?这和历史息息相关。在历史上,东北从明代游牧文化,到清代的皇家禁地,在民国初年有过短暂商业经济以后,又陷入日本的统治,而在解放战争以后又成为中国重工业的领头羊。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东北是缺乏商业经济的,而其社会的商业氛围也没有很好的历史沉淀。反观目前商业社会发达的江浙、两广四省,商业氛围由来已久,明清十大商帮即有四五个在这两片地区,或者紧邻之,如潮商、广商、苏商、宁波商帮、龙游商帮、徽商、福建商帮等。
为什么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步履艰难,政府效率低下,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政策却十分有效,经济迅速崛起?在历史上,印度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是以一个统一的国
家出现,语言、种姓的隔阂更加深了其国家行政的困难,但中国自从夏商周开始,即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秦始皇在2 000多年前实行的“车同轨、书同文”更加深了这种大一统。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服从一个中央的命令,而这种习惯在扫除经济发展遇到的桎梏时就显得十分有效。 为什么香港最近几年逐渐被上海赶上?是香港没落了吗?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香港的城市地位并不比上海高,甚至要低于后者,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上海的经济发展却相对停滞,以至于香港超车了几十年。在上海以及一些其他传统港口城市,如厦门、宁波、天津开始重新补上自己的经济课以后,香港的优势就不再明显,而其已经太高的发展水平又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由此看来,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难道不是正常的历史回归吗?这难道真的是香港犯了多少错误造成的吗?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为什么日本在黑船事件后的短短几十年就建立了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非洲却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都没有做到?为什么中华文化圈、盎克鲁-撒克逊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得都不错,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圈却相对较差? 所以,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从大社会的角度入手,分析历史、文化、人口、社会、地缘的因素,最后再分析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直到投资问题,也许会更容易得到清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