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果搜的博客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致力于财经投资网站导航与在线网络工具的开发与普及

Search(博客搜索)

热文排行

最近发表

最新评论及回复

« 高分红与复利投资的威力(《投资精要》节选)请你用心记下四个字:低、好、散、长(《投资精要》节选) »

历史证明高股息率带来超额收益(《投资精要》节选)

 历史证明高股息率带来超额收益

如果有人要问,价值投资的精髓是什么?其中有一条必须提及:持续买入又好又便宜的股票。问题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界定这个“又好又便宜”?总不能每只股票都请沃伦·巴菲特或者彼得·林奇来下个评判。
高股息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又好又便宜”的粗略替代品。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股息率=股息/股价。那么,如果一家公司给出了高股息,并且其相对股价来说仍然是高股息,从而得到高股息率,那么这家公司和其股票必然包含两个因素:高现金分配能力、不是太高的股价。注意这里的高股息,指的是实际现金分红的股息,不包含转股、送股等实际不需要公司拿出真金白银,也就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实质性要求的财务手段。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账面紧张,行业步入增长停滞甚至危机,那么一般来说企业都不会拿出大笔资金进行分红。因此,在大概率上来说(注意这不是一个严格的指标),拿出很多现金进行分红的企业通常不会坏到哪里去。而即使一家公司拿出大量现金分红,但是同时股价很高,就会导致股息率公式的分母变大,也无法构成高股息率。由此可见,高股息率在某种程度上(至少是粗略地)拟合了价值投资“又好又便宜”的要素。
为了验证这个思路,我进行了量化回测,结果显示,持续买入高股息率的股票,会取得惊人的超额回报。这个高股息率模型的设计细节很简单,即在每段时间开头即T日,选择前溯12个月的累计股息相对当前股价的股息率最高的30只股票,然后持有一个周期(比如1年、1个季度等),在期末再重新选择30只股票,重新获取下一个周期的回报。结果显示,当每年的12月31日进行持股更新,每次持有期为1年的情况下,在从1994年12月31日到2016年7月14日的约22年中,模型增长到初始值的72.3倍,而同期上证综合指数仅为原值的4.7倍,深圳成分指数为8.5倍。
为了简便起见,这里没有计算手续费的因素,同时考虑到选择了30只股票,所以也没有考虑停牌的因素。[插图]此外,作为对比的基数即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都是不包含分红的,所以也导致它们会比模型表现得略差一些。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解释模型带来的超高额回报。
仔细观察这22年中的年度超额回报,我发现其中有19年相对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当年平均回报,模型取得了超额回报,只有3年跑输,超额回报的年度平均值达到14.3% 。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十分吃惊的回报率,而14.3%的年度超额回报也足以让巴菲特满意。在1960年代的致投资者信中,当时屡屡取得巨大超额回报的巴菲特对投资者们说: “这样的回报率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实上,10%的持续年度超额回报已经足以让我满足。”
同时,这个模型也可以在更小的周期上起作用。在以每季度为调整周期的测算中,自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7月14日的跌宕起伏的市
场中,模型取得了137.7%的回报,而同期上证综指上涨44.3% ,深圳成指上涨33.6% ,甚至创业板指数也只上涨了75.8% 。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3年的超额回报为负的情况分别出现在2003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 5.1% 、- 8.9% 、- 17% ,意味着这个模型在2003—2006年之间完全无法给我满意的答案。在2003—2006年累计4年之中,上证综指上涨97% ,深圳成指上涨140.9% ,而以年度为调整周期的模型仅上涨了91.6% ,这还不包括模型产生的手续费、指数没有包含的分红、股改送股不计入指数等不利于模型的因素。而即使把这4年的模型调整周期从年度变成季度,似乎也无法提供太多回报,仅仅把回报率提高到了97.5% 。而且更短的调整周期,必然意味着更高的换手率、更多的手续费、更多的不可预测因素。 不过话说回来,瑕不掩瑜,3年的跑输指数表现并不足以说明模型无效,毕竟这是在同时取得了19年超额收益的情况下,而且这3年的模型业绩也不能算太糟糕———最差的2004年下跌了16.4% ,仍然取得了累计超过90%的回报。更何况,价值投资的精妙之处,远非一个模型可以覆盖。股息率高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让它的选股结果脱离“又好又便宜”的范畴。比如,一个行业景气度特别高可能导致高分红,但是高景气度可能会下降;企业可能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被迫分红,这点在传统行业中特别多见;甚至前溯12个月,分红这个指标本身就有一些问题:万一一家企业去年的分红是在今年年头,今年的分红又提前到了秋天呢? 不过,如果在价值投资的框架下,一个简陋的模型都能取得如此的回报,这不就恰恰说明了价值投资的精妙之处吗?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提高模型的交易频率、缩短交易周期似乎无法对改善模型的回报提供太多的帮助。在从1999年12月31日至2016年7月14日的测试中,采用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测试带来的回报几乎相同,其间的差距并不显著,尤其在考虑到以季度为周期测试时会产生更多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如果周期过短,那么股票池内选入的股票尚未拉开足够的差距,模型低买高卖的效果也就变得比较差。这就好比在套利交易时,交易的频率如果太过频繁、套取的价差太小,就不能取得高回报率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并不会对模型的有效性构成影响。 注释 [1]后来我担心停牌可能会造成预想不到的结果,就对这个模型进行了重新检测,去除了可能停牌的股票。结果显示,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特此注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 1.8 Spirit Build 80722 Code detection by Codefense

Copyright www.zhongguoso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微信号:MiZhiHeiGeTaXi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