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魔法石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听说,在一个巨大的海滩上有一颗魔法石,捡到这颗石头的人可以拥有无尽的财富。这颗石头看起来和海滩上的其他石头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摸上去,就会觉得温度不一样。于是,他没有告诉别人这个秘密,独自来到海滩上寻找这颗石头。
每捡到一颗普通的石头,这个人一看不是魔法石,就随手一扬,把石头扔进茫茫大海。这样过去了十年,日复一日,他扔掉了无数的石头,始终没有找到那块温度不一样的石头。终于有一天,他摸到一块石头,它的温度不一样!但是,还没等反应过来,这人习惯性地随手一扬,又把这块石头扔进茫茫大海。
在证券市场,许多人的投资风格就和这个捡石头的人一样。在每天的涨涨跌跌中,我经常听到投资者说:
“最近市场形势那么差,幸好 我 卖 掉 了 一 点 ! ”“ 最 近 某 某 经 济 数 据 上 行 , 得 赶 快 买 一点!”“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形势吃紧,赶快卖股票!”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被每天交易市场的一点点波动所影响,赚到8%就很开心,亏了
5%就不高兴。仔细想想,这和那个每天捡到一块石头就随手一丢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问:
“那你说不要关心市场每天的波动,但是我今天买明天卖,赚到的那10%难道不是钱吗?”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赚了10%,明天说不定亏了12%,一种没有正确理念的投资很难在长期赚到钱,这点我们姑且不论。第二个问题是,即使一些小的交易会让投资者赚到一点小钱,但是,一旦这种繁交易的习惯养成了,那么当投资者有一天突然遇到那种十年不遇的超级大机会的时候,他就会像随手扔出那颗魔法石一样,在大机会的开端就把自己的
仓位扔掉,或者在一场大牛市中买买卖卖,最后赚不到多少钱。具体来说,如果一个投资者养成了频繁交易、高买低卖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在市场走高的时候卖掉自己的仓位。那么,多高算是高呢?10%?20%?盈利50%肯定算是很高了吧?但是,历史上那些巨大的投资机会又会给投资者带来多少收益呢?2005—2007年,A股市场的主要指数在3年里上涨了6倍,如果算上当时股权分置改革的送股,投资者大概会在这轮牛市中赚到10倍。1980—2000年,标普500指数在20年里上涨了大约15倍,算上股息会更多(标普500指数不包含股息)。1975—1981年,恒生指数在6年里上涨了大约10倍。2002—2007年,恒生国企指数也在短短5年里上涨了10倍。而在1975—1989年的14年里,日经225指数也上涨了大概10倍,算上股息会更多。
对于那些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在上面的这些大牛市里,他们如何能做到持有不动呢?如果一个投资者习惯了一会儿抓一个5%的机会,一会儿逃避一个10%的下跌,那么他能忍受多少上涨而不卖出?20%?30%?还是50%?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会错失那些最大的市场行情,一定会把那颗温度不同的魔法石顺手扔到海里。股票指数如此,好公司的股票更是这样。看看历史上的好公司股票,比如A股的茅台、平安,港股的腾讯,哪一个不是涨幅巨大?对于
那些今天买明天卖的投资者,他们又如何按捺自己交易的冲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利呢?
今天的投资市场需要冷静和耐心的交易,古代聪明的商人们也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据《战国策·秦策》记载,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遇到秦国公子异人。吕不韦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就回去问自己的父亲:“我种田可以赚多少倍利润?”父亲说:“十倍。”“卖珠宝呢?”吕父说:“百倍。”吕不韦又问:“那么我如果能拥立国家的君主,能赚多少倍 ? ” 吕 不 韦 的 父 亲 说 :“ 无 数 倍 。 ” ( “ 立 国 家 之 主 赢 几倍?”曰:“无数。”)于是,吕不韦决定帮助异人成为秦国的国君。异人后来成为秦国的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有传说秦始皇的生父其实是吕不韦)。而吕不韦也如愿以偿成为秦相,赚取了无数倍的回报。试想,如果吕不韦当年只是满足于耕田、卖珠宝,又怎
么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如此精彩的一笔呢?有耐心的人才能赚大钱,这个道理不只吕不韦懂,战国的大兵法
家吴起同样明白。据《吴起兵法·论将》记载,魏武侯曾经问吴起:“两军列阵相对的时候,不知道对方主将是谁,我如何才能探知他的水平如何呢?”吴起说:“你派一支小部队进攻对方,打不赢就丢盔弃甲地跑,看对方如何应对这小小的战果。如果对方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小战果就不追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那么这种‘不频繁交易’的将领是有智慧的、水平高的,你得小心。如果对方看到小的战果非常激动(‘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生怕抓不住机会、全力追击你派出的小部队,那么这个将领很蠢,就算手下人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一千年前,北宋文学家苏洵在《心术》里写下这样一句精辟的论断。今天,在证券市场中沉浮的投资者,有多少是通过追逐小利益、小波动成功的呢?又有多少是通过分析每天的财经新闻、做出相应的交易成功的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吗?
用多重确认原则进行精确判断
在进行各种判断时,我们经常会讲,要找好的东西。比如,投资者要买好公司不要买坏公司,和人交往要找好人不要找坏人,乃至于逛商店要去好店,出去吃饭要找好餐厅,等等。
问题是:什么是好公司?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是好还是不好?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怎么判断一个商家到底好不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信息错综复杂,而几乎所有对象都宣称自己是好的(直接说自己是坏的少之又少,真说自己坏的,又还不一定坏)。由于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完整、不真实、不全面,因此判断一个对象到底好不好,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这时候,利用多重确认原则就非常有益。所谓“多重确认原则”,就是在面对一个需要判断的对象时,如果我们得到一个大概率的证据,并不能立即下结论。但是,如果我们得到几个大概率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存在这个方面的特质。
举例来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如果发现一家公司销售收入下降,这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却不一定证明这家公司从此一蹶不振,也有可能是管理层主动调整了经营策略。但是,如果我们同时发现这家公司现金流恶化、员工流失、管理层频频发表不切实际的媒体声明,甚至我们自己都开始感觉到公司产品不合潮流、性能又差价格又贵,那么这家公司陷入困境的概率就会非常大。
再比如说,我们看一只基金,如果一两年里业绩持续跑输市场,那么有可能是这个基金的管理者水平差,但也有可能是市场的风向正好不合适。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不要说一两年,有时候连续三四年跑输市场也不一定就是基金管理者水平差,也可能是市场持续偏离的时间特别长。
但是,如果我们同时看到,这个基金持续大幅度调仓,市场热点在哪里就慢半拍追进去,再慢半拍亏钱出来,投资风格很不稳定,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定期报告对市场的判断人云亦云,基金售后人员对投资者的问题无法作出有效回答,那么这几个大概率的事件往往指向一个水平欠佳的基金。再以中国古人传下来的相人智慧而言,看一个人的方法有三个笼统的方面:听他讲话、看他做事、考察他的朋友。如果一个人言辞不当,那他不一定是个坏人,可能只是不会讲话而已。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行,也许只是手笨、行动能力差,甚至最近运气特别背。如果一个人周围的朋友不上档次,那也可能是他不善交朋友或者恰巧缘分不对而已。但是,如果一个人谈吐乱七八糟、做事不靠谱、朋友圈里也没几个好人,那么这个人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概率就非常小了。
就算我们找个餐厅吃饭,也可以使用这种多重确认原则。比如,客人少的餐厅不一定差,可能是市口不佳;服务员态度一般,可能是老字号比较傲气;摆设陈旧,可能是年头老了,陈设自然有所破损。但是,如果一家餐厅客人少、服务员又爱答不理、摆设又破旧,那么这家餐厅是一家好餐厅的概率也就微乎其微。不过话说回来,应用这种多重确认原则毕竟只是从概率上进行大致推算,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
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春秋时代的管仲,他成名后曾经叹道:“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就是说,管仲早年和鲍叔牙交往,曾经多占金钱、做砸事情、三次被老板赶走,又三次打仗逃跑,还不守气节投降受辱,结果鲍叔牙仍然认为管仲是天下难得的人才,举荐给齐桓公姜小白,终使齐国成为天下霸主。这要按多重确认原则,管仲早被认为是烂人一个。怪不得管仲得志后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只不过,天下优秀如管仲者,没有几个。在绝大多数时候,多重确认原则仍然是一种从大概率上来说高效的判断工具。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任何方法,不论是判断的原则还是规律的挖掘,乃至大数据分析,毕竟都只是一种工具。判断的至高境界,仍然需要依靠最优秀的人才才能达到
用你的常识做研究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投资分析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多应用一些常识,就会发现投资研究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直觉去感知、发现一些“必然发生的事情”。
尽管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应用常识的事情怎么会是投资研究中的秘诀呢?但是,市场大众恰恰很多不按常识思考,他们或是陷入自己的执着,或是被别人的狂热所影响,最终放弃了看起来最简单的常识。
这里,先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2017年的前8个月,表现最优秀的行业大概就是银行板块,年初至8月的上证银行全收益指数累计上涨了17%。而早在2011年,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担忧就持续不断,认为中国经济必然下行,坏账率必然拖垮银行业。事实上,从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上证银行全收益指数从大约500点上涨到了1 200点,远超同期大盘的表现,甚至与同期的
中小板、创业板指数相比,也不遑多让:后者在此期间是一个典型的泡沫化状态。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银行系统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决心,就会在2011年发现,中国的银行系统不能崩溃也不会崩溃。如果我们对比当时中国银行系统的报表和美国2008年崩溃的金融系统的报表,对比它们的衍生品和杠杆率情况,对比它们所在经济体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潜力,我们也会发现中国银行业和美国银行体系完全不是一种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投资者再细心地审视一下1990年代初上市的平安银行(前身为深圳发展银行)在上一个坏账周期中的财报情况,就会发现这家银行在整个1990年代末的银行坏账周期中,没有一年ROE(净资产收益率)为负。而2011年以后的中国银行坏账周期,其严峻程度远远低于1990年代末的坏账周期。这又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从当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来说,高昂的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神话(注:本文成文于2017年9月2日)。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一线城市的房屋出租回报率和房价收入比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众几乎不可能轻松地负担起房子。而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绝大多数人难以负担的,那么这种商品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长期投资品种呢?
股票投资中的估值因素也常常能够通过简单的常识来判断。2014年年中,我们看到大量蓝筹股的估值极其低廉,5~6倍PE的股票比比皆是。这种估值的股票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未来的年均收益率在18%以上。而18%的收益率又会出现多少次?简单地用常识判断,这难道不是一种优质的资产吗?
2015年的小盘股则构成了另一个极端,创业板的一些指数在2015年6月份甚至达到了150倍左右PE的估值,而这意味着150年才能收回投资回报。这样的估值水平对应着每年不到1%的收益,难道还需要什么专业的估值方法才能知道这个市场太贵了吗?再看2017年大大流行的虚拟货币,当时许多人认为它有价值、不可替代、供应量有限。(在之后的2018年,虚拟货币泡沫崩盘了。)
问题是,一串没有国家政权背书、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代码,怎么可能有哪怕一点的价值。据媒体报道,2017年,全球已经有900多种不同的虚拟货币,其总数仍然在不断增长中,这又怎么可能是“供应量有限”?但是,狂热的投资者可管不了这么多,他们打着“拥抱科技”的名义,冲进这个他们自己其实一知半解的新兴行业,而将常识远远地丢在一边。
常识的判断不仅可以用于投资,也可以用于方方面面的分析。这里,再让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经典的例子。两千多年前,在中原大国——晋国,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赵家都城被困,战局指日可定。韩、魏的君主到智伯的营帐议事,出帐以后,遇到智伯的谋臣絺疵,双方点头寒暄。絺疵随即进帐对智伯说,韩魏必反。
智伯问为何,絺疵说:“我们三家围赵,约定胜利后三分赵家,现在赵家都城指日可下,城中‘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这两个人见到我却并无喜色。这种应该高兴的时候而不高兴,那么他们必定打算谋反。”结果,智伯不听,韩魏果叛,约赵攻智,史载“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所以说,许多时候,投资研究中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其逻辑也没有那么复杂。真说出来,许多人都能轻易地搞明白。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有没有客观地思考。毕竟,功夫最高深者,也只在平常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