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SZ002920)
来自研报发布于12-22 10:10
[东北证券:买入]智能车时代算力升级及软硬件架构变革核心
德赛西威是国内第 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供应商。公司以传统汽车电子为基础,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联网三大业务方向。截止2021 年中报,公司智能座舱业务占据公司营收的81.75%,以全自动泊车、360 高清环视为代表的ADAS 功能开始放量。下一阶段,我们看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快速提升,结合网联、蓝鲸OS4.0 和智能进入软件套件等产品形成完善的智能网联产业链布局。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放量,德赛西威有望深度受益英伟达Orin 方案优势。以英伟达Orin 芯片为代表的大算力通用芯片方案已成主机厂智驾平台技术路线共识,德赛西威是国内最早与英伟达展开合作的OEM 智驾域控制器供应商之一,在Xavier 和Orin 两代平台上都有深厚研发积累。我们预计德赛西威IPU04 方案将成为Orin 方案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其IPU04 域控制器已收获包括理想、小鹏、上汽R 汽车在内的多家主机厂定点,配套车型预计于2022 年左右进入量产,我们预计IPU04 销量将在2022-2023 年快速提升。
HPC+区域控制有望成为车内软硬件架构变革潮流。CAN 总线和功能域控架构方案已不能满足车辆在带宽、终端、OTA 及线束等方向的需求。基于跨域融合、软硬解耦、大算力通用芯片的软硬件架构方案成为下一代方向,主流主机厂多数计划在2022-2024 年落地HPC+区域控制架构方案。新一代架构方案中,智驾、座舱、通信、控制硬件将实现高度集成,同时车内将出现多个实现类似网关功能的车身控制器,德赛西威当前产品对应的车内大算力平台在数量和价值量上都将迎来大幅提升,公司有望迎来长周期的持续成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德赛西威是国内第一流的智能网联供应商,我们看好中期以IPU04 为代表的智驾产品放量,长期借力HPC 架构趋势迎来硬件价值量的持续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收入90.33/119.69/165.11 亿元,YoY+32.86%/+32.50%/+37.94%,归母净利润7.98/12.04/16.94 亿元,YoY+53.93%/+50.99%/+40.64%,对应EPS1.45/2.19/3.08 元,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拖慢车企进度,智能网联汽车推进不及预期
相关股票:$德赛西威(SZ002920)$
研究员: 东北证券 ● 王宁
发布时间:2021-12-22
数据由 @港澳资讯 提供
财经锐眼
来自雪球发布于12-24 18:58
3个月大涨130%!800亿德赛西威遭股东巨额减持
来自财经锐眼的雪球专栏
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促使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方向转型升级,但汽车电动化并非一个终点而是起点,最终应该是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一个连接点,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达到车与车相连、车与物相连,从而实现车联网、物联网。
今年以来,在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行情走势就类似于这样的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9月底之前,新能源汽车整车、锂电池及锂电池产业链相关股票大涨,从10月开始整车、锂电行业股价逐渐降温,此时汽车配件特别是汽车电子配件相关股票开始耀眼表现。
比如,国内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002920.sz),自年初至9月底大跌44%,市值一度跌破400亿,但自9月底至今短短三个月其股价就大涨超1.3倍,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最新市值达到888.69亿,本周二更是强势涨停!
短短三个月市值就从不到400亿涨到近900亿,公司大股东开心极了,因为股价涨了一减持就能套现不少。
国内智能座舱龙头
有车或懂车的人应该知道,国内无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抑或是近几年随新能源车兴起的造车新势力们,很多都采用的是德赛西威的座舱方案,目前在国内智能座舱方面德赛西威应该是绝对龙头,但放在国际市场则略显竞争不足!
德赛西威自198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涵盖整车原厂配套和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空调控制器、驾驶信息显示系统等,提供汽车卫星导航、无线通信、信息娱乐、汽车移动互联网、驾驶信息显示、汽车空调控制、智能驾驶辅助等服务。
(德赛西威招股书截图)
2020年德赛西威整体实现营收67.99亿,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营收45.95亿、占比67.58%,车身信息与控制系统营收3.3亿、占比4.87%,驾驶信息显示系统营收11.06亿、占比16.28%,其他业务收入7.66亿、占比11.27%。
(德赛西威2020年报截图)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567亿,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占到整个智能座舱市场的50%。以此计算,2020年德赛西威在国内智能座舱市场的市占率约为11.99%,较中信建投统计的德赛西威2019年9.34%的市场份额提升2.65个百分点!
据盖世汽车网统计,2020年国际智能座舱市场基本被博世、大陆、伟世通、松下、三星等国外品牌瓜分,国产品牌占比较小。
德赛西威半年报显示,目前公司智能驾驶产品已经获得理想、小鹏、蔚来、红旗、吉利、奇瑞、广汽乘用车的订单,智能座舱获得一汽丰田、长城、吉利、广汽乘用车、奇瑞、比亚迪等主流车企的订单。
牵手英伟达,3个月大涨1.3倍
像德赛西威这样的智能座舱公司,想要在传统座舱的基础上向更加智能的产品升级,在未来的智能驾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现阶段需要的或许已经不是更多的新客户,而是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特别是“智能”的核心芯片。
一提到芯片,在国内就是个被“卡脖子”的棘手问题,国产替代浪潮虽然已经开始,但距离国际芯片公司水平还是有些差距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芯片巨头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今年9月22日,德赛西威突然联手理想汽车与芯片巨头英伟达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理想将在下一款智能SUV车型上搭载NVIDIA Orin系统级芯片,德赛西威将基于Orin系统级芯片的强大算力为理想提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图片来自网络)
牵手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消息一出,已经连跌大半年的德赛西威股价立马止跌反弹,然后就一路上涨并在近期创出历史新高,自9月底至今短短三个月大涨130%,市值飙升近500亿,最近三年更是大涨8倍!
(德赛西威年内股价走势截图)
牵手英伟达到底能给德赛西威带来什么好处?从利益关系考虑,获得全球AI芯片第一阵营英伟达的Orin系统级芯片支持,可以帮助德赛西威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向L3级以上市场升级拓展,英伟达则可以借此进入中国市场。
但从外界来看,这也是此次三方联盟的尴尬之处,此次合作的主要目的还是为理想汽车提供基于NVIDIA Orin系统级芯片的域控制器,之后将如何与英伟达进行更深度的合作是德赛西威应该思考的问题!
大股东年内套现22亿
未来将如何与英伟达进行深度合作、更牢固的绑定英伟达的问题或许暂时还没有答案,但在股价大涨之后,大股东对于自己手中的股票该该不该卖,应该早已有了答案。
早在牵手英伟达之前,9月4日公司第八大股东神华投资就披露拟减持不超过1000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披露减持计划时,神华投资才刚刚减持公司200.3万股套现2.23亿,在2020年10月15日到今年2月3日减持333.18万股套现2.66亿。
(德赛西威减持公告截图)
减持计划披露后仅半个月时间,公司就与理想汽车一起牵手英伟达,接着股价就开始一路上涨,在股价短期翻倍后公司公告,神华投资在9月9日-12月9日期间减持147.15万股套现1.7亿!
(德赛西威减持公告截图)
实际上,年内除了第八大股东神华投资减持外,还有公司多个股东巨额减持。第三大股东威立德、第二大股东威立杰在今年1月20日至7月19日期间分别减持852.32万股、673.04万股套现8.87亿和6.95亿。
以上三大股东年内至今累计减持3031.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5%,累计套现22.41亿!
或许,年内德赛西威的大股东频繁巨额减持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今年年初的时候公司市值最高曾达到676.45亿,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59倍,到现在公司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逼近900亿,此时公司动态市盈率仍高达135倍。面对公司的百倍估值,谁又不想减持套现呢?
总的来说,过去三个月 $德赛西威(SZ002920)$ 股价的持续上涨,市值暴涨近500亿,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是与理想汽车一起牵手英伟达,打开了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未来的想象空间。但是,从估值的角度看,即使是国内智能座舱龙头,始终保持百倍市盈率也说明公司股价整体处于偏高位置,大股东的频繁减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12-24 12:00 · 来自iPhone
#德赛西威# #中科创达# 观点保持一致,调整就是介入机会,稍微一调就有资金进入。利润已经20+以后车就是移动的房子,智能座椅,躺着车里按着摩.可能比床舒服。
12-06 22:16 · 来自雪球
$德赛西威(SZ002920)$ 更多实时纪要关注公:“老司机 驾新车”
1、公司三大业务未来有什么新探索? 答:公司智能座舱业务已覆盖较多产品线,包含信息娱乐系 统、显示模组及系统、液晶仪表等;智能驾驶业务也有较多的覆 盖,包括全自动泊车系统、360度高清环视系统和驾驶员监测系统 等产品,网联业务公司已推出了整车级OTA、网络安全、蓝鲸OS3.0 终端软件等网联服务产品,智能驾驶和和网联服务业务未来会有 更多的布局。 2、公司未来研发费用增长如何? 答:公司对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现有研发人员 占公司总人数40%,未来希望持续在研发端提升内部效能。 3、公司如何看待竞争格局? 答:公司的竞争对手包括大陆集团、博世、安波福、伟世通 等行业内头部企业。公司拥有完善的产品结构(涵盖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产品群)、深厚的技术储备、优质的客户 结构、高度智能化的制造系统、行业认可的质量管控能力和信息 安全能力,多维度形成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