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我有一位新东方同事,去牛津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读MBA,回来给我讲,第一堂课上,教授一上来在黑板上就写下这么几个词:
Use other people's money! (用别人的钱!) (注:这句话出自一本出版于1914年的著名书籍的书名:《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作者是LuoisDembitz Brandeis。感谢互联网,你现在可以在https://archive.org/details/otherpeoplesmone00bran阅读此书。) 箴言。这则是有深刻智慧的,回想一下上一节中所提到的“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吧。所以,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从那一刻开始磨炼的就是“融资能力”——只不过,为了避免误解,他们多多少少都学会了一点用来保护自己的“虚伪”,从来不提这事儿而已。动物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些为了保护自己而隐藏自己的诀窍。 若是我有机会开个全球知名商学院的话,我一定会把这句话刻在墙上让所有学生牢记终身: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 (盯着别人冒险!) 这比“用别人的钱”更重要。为什么呢?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反倒相对危险了。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的日常波动幅度是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最要命的是,你的性格确实在此时此刻决定你的行为,但回头仔细观察,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突然”产生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极低极低——虽然在一个波动(风险)巨大的市场里,偶尔会看到“暴涨暴跌”,但,捕捉这些暴涨暴跌,恰恰是最危险的,是火中取栗。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注意,是“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本身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交易频率也非常高。等我想明白了,开始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有机会体会到自己对回报的满足“阈值”在不断提高。最后,我甚至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涨到10倍之前,就当它不存在。
这事儿有点违背直觉,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分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卖出,也很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冲动”造成的……
减小分母,可行的手段有这么几个:
●调整止损线,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
●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额在总资金的占比
●提高自己在场外的赚钱能力(或者募资能力)
还有吗?想想吧。这其中的每一条,都值得你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加大分子呢?有什么可行的手段? ●选择更为优质的交易标的 ●选择最佳的交易时机(比如,若干次暴跌之后再买) ●放长持有时间(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于是,你想投资多少就能投资多少,而不是有上限的“仅仅50万美元”……
“韭菜”们思考片面,他们永远只看“单价”,进而得出结论“现在已经太贵了!”,于是,他们总是去找“更便宜的”,总是去找“更早的机会”……殊不知,这种片面的思考,恰恰是无形的镰刀,正在一茬一茬地割着自己。
本来最重要的一条是:“进场之后,不要动,看上一年之后再动手买。”因为这样的话,你已经“更聪明了”……不过,这一条你没机会享用了,因为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已然“被割了一茬”。
那……还好有我!让我来告诉你第二条,这一条你能马上用到,并且你还来得及学,来得及用。
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
你当然不应该依葫芦画瓢,但,你可以从这个实例中看到人家是怎样避免成为“韭菜”的,人家有止损策略,人家有止盈策略,更重要的是人家有放弃自己智慧的智慧,和放弃自己智慧的勇气。
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还有另外一个定律作为支撑:
●在交易市场上,涨得猛的,会涨得更猛;跌得狠的,会跌得更狠……于是,
●所有东西都在涨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涨得最猛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更可能涨;
●在所有东西都在跌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跌得最少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最扛跌……
真正难的事情是,你不仅正确,还与众不同地正确。“特立独行且正确”,才可能产生巨大的交易价值。
“共识”可能会产生价格(其实不一定是价值)——这是区块链行业里的新老韭菜们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然而,你必须明白,那指的是从市场交易价格来看得出的结论,即,部分正确的结论——换一个角度看,你可能会得到另外一个全然相反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绝大多数“共识”是事实上没有价值的。
有位朋友曾经向我分享他的判断原则:
●听大多数人的话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自己做决定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里,想要把手中的事情做到极致,都要学会独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处方式。我喜欢开车在城市里游荡,为什么?我并不痴迷于各种所谓的驾驶体验,但开车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独处”场景。车里是一个相对干净、安静的封闭空间,开起来之后有充足的理由拒接一切电话(手机厂商早就应该在侦测到手机正在以车速位移的情况下自动拒接电话,自动回应对方“您呼叫的号码可能正在驾驶状态”)……尤其是有了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之后,就更好了。我的很多判断、很多构想、很多决策,都是在车里做出的,因为“独处”是促进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孤独”,这非常重要。
在交易市场里,这一点非常明显:你必须,也只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赚了是你的,赔了也只能是你的,因为那是你的决策,你是用你自己的钱在做交易。所有由此引发的经验与教训,是你自己的,也很难推而广之,因为别人不是你,跟你不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历史,有他们自己的偏好,有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
到最后,你会明白,你最终的收益和你的孤独程度一定会同比增加,高度一致。如果你在这方面害怕孤独,甚至连“韭菜”都别当了,直接离开交易的世界吧,因为这里对你来说真的非常不安全……
成功交易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持有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处在怎样的一个高风险环境里。他们知道就算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世界也不一定也没必要在那一个时刻给出正确的回馈……意外只要存在就一定会发生!意外出现的时候怎么办?没现金就没有任何办法。这个世界里,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准备好的风险备用金……
交易者最终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在交易市场里,无论是现金、时间还是生活,都绝对不可以ALL-IN。
为什么?因为有风险!
这么做的核心,不仅仅是为了风险防护,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交易者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除了现金之外,就是自身的成长。到最后,一切高质量的交易决策,都来自自己的成长……或者准确地讲,是自己的成长高度和那些拒绝成长的人所拥有的普遍认知水平之间的“认知落差”,那收益,根本就是个“认知落差瀑布”。
成长来自哪里?工作经验、努力学习。经常有从前的学生找到我,说想要学习做投资,全职做投资。我的答案从来都是一样的,但很难说清楚,很难被理解: ●首先,投资也好交易也罢,绝对不能当作“全职工作”……因为你一旦“全职”,你就没办法成长了,你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生活上、其他的工作上以及学习上……否则,你只能是另外一根韭菜。 ●更重要的是,投资也好交易也罢,尤其绝对不能当作一个“拿薪水”打工的工作。一旦你拿着薪水,你的脑子就开始被往另外一个方向上塑造。为什么“孤独”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再给你个理由:因为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表现”“表演”的刻意或者需求。人在被观察的时候,都会动作变形——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台球比赛选手在家里随随便便都可以打个满贯,到了国际决赛的时候,想打出个满贯就没那么随便没那么容易了的原因,因为他们所体会到的外部观察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所以,你把投资和交易当作全职工作,甚至是拿薪水的全职工作,本质上就是很危险的。大脑重塑虽然可能,但是,一旦长期塑造之后,再想逆转,会非常非常艰难。爱惜自己的脑子吧。
长期以来,我手里做着很多事情,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做到“想尽一切办法主动降低交易频率”,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害怕停滞,我害怕自己不成长。因为若是不成长,那么,自己就应对不了后面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无能为力。 所以,交易之外,要有很好的生活。好生活,不是放在那里就可以的,是要寻找、培养、经营的。除了生活之外,还要有工作,不一定非要是与投资交易相关的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极致,就很难,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长,有新的境界。生活工作之外,还要有学习,现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无生活压力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如何把握周期呢?有很多种理论,最终,在我眼里只有一个东西简单靠谱容易上手不太可能出错:仔细观察体会绝大多数交易者的情绪。牛市里,FOMO情绪达到顶峰,各种投资者开始ALL-IN的时候,上升趋势渐渐到头了;熊市里,大多数“韭菜”经过失望谩骂而后竟然平静了的时候,下跌趋势渐渐到底了…… 有两个著名的图表,可以帮助你理解得更为深刻。一个是“库伯勒—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一个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Transition Curve)。控制自己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以后你会知道的,当你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你最难过的是想到那些“你自己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事实上没那么做”的情节。越是简单的原理越是难以遵守,就是这个原因。而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控制好自己的时候,你甚至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情况。我也经常感觉莫名其妙——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法也很含混:增加独处的时间,增加自我责怪的时间,让自己更难受一会儿,希望能记住那个痛苦,希望如此这般能够避免下一次做出同样的傻事……
韭菜们的生活,甚至性生活,究竟被什么剥夺了呢?真的是区块链吗?虽然看起来罪魁祸首那么像是区块链,但冷静的我们知道区块链肯定是冤枉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这么个东西:
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FOMO,另一说是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
FOMO, “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FOMO几乎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被它左右。你看看传销或者微商的宣传口号就知道了,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你已经错过了XXX,后来你又错过了YYY,现在你还想错过ZZZ嘛?! 越是缺乏机会的人越是容易被这样的句式煽动。冷静下来想想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个并不缺乏机会的人,即便是比特币价格涨上天,你会因为这个事实焦虑吗?不会的!因为你有别的机会。